名句 | 四义仅能分肉髻,八还终恐隔花冠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德洪的《余居百丈天觉方注楞严以书见邀作此寄之二首·其二》 全文: 参考注释四义四种义行。所指不一。《管子·幼官》:“八会诸侯,令曰:立四义而毋议者,尚之於玄官,听於三公。” 尹知章 注:“四义者,谓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淮南子·兵略训》:“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所谓四义者,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辟罪。” 肉髻梵语嗢瑟尼沙的意译。 释迦牟尼 头顶有肉团隆起如髻,故称。为佛三十二相中的顶髻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上作如来经行之像,像形杰异,威严肃然,肉髻之上特出髾髮,灵相无隐,神鉴有徵。” 八还佛教语。谓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本所因由处。 宋 苏轼 《次韵道潜留别》:“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宋 范成大 《次韵龚养正送水仙花》:“色*界香尘付八还,正观不起况邪观。” 花冠(1) (2) 花瓣的总称,连合者称合瓣,分离者称离瓣 (3) 华美的环形头饰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