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正是泰和嘉气象,好调寒暖养精神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舒岳祥的《正月十四日小园偶坐》 全文: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正是(1).就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是谁?’ 刘 曰:‘正是我辈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后,我问邻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冯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仓皇中他看清了一个,正是 张阿新 。” (2).恰是。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之一:“正是玉人肠絶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灭亡》第十八章:“正是黄昏时候,天色渐渐阴沉起来。” (3).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龙凤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这城内便有万千居民,正是人烟稠密,市场热闹。” (4).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卫先生 道:‘近来的选事益发坏了!’ 随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两人该选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们怎么都发昏了!还不快些搀扶 双喜 到里面去。” (5).应诺之词。犹言好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对媒婆道:‘老娘你先进去,我在门外张一张罢。’媒婆道:‘正是。’” (6).旧小说、戏曲里的套语。目的在于引出诗词、熟语。《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正是: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一折:“正是: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泰和(1).太平。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 太和 ”。 (2).天地间冲和之气。 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 太和 ”。 (3).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 太和 ”。 气象(1) (2) 气候;天象。后多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下雨、闪电、打雷等等 气象万变 (3) 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 (4) “气象学”的俗称 (5) 事物的情况、态势 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6) 景色,景象 气象万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山气象 (7) 指迹象 见是伏兵气象 寒暖冷热;寒冷和温暖。 《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湿。” 《宋书·律历志上》:“以六十律分一朞之日,黄钟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復,阴阳寒煖风雨之占於是生焉。”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的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拨剌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 精神(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