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元旦试笔·其一》 全文:祥启屠维冒茅骈,青阳一律遍三千。
 岁开天纪欣迎祚,月建王正励体乾。
 磬管韶英宣太蔟,衣冠鸳鹭厕于阗。
 诸军昨报平安信,实沐恩禧意倍虔。
 
 参考注释磬管见“ 磬筦 ”。 韶英见“ 韶韺 ”。 太蔟亦作“ 太簇 ”。1.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国语·周语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淮南子·时则训》:“律中太蔟,其数八。” 清  黄宗羲 《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 (2).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蔟配正月,因以为农历正月的别名。《吕氏春秋·音律》:“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 高诱 注:“太蔟,正月。” 衣冠(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鸳鹭(1).鸳鸯和鹭鷥。 唐  杜甫 《暮春》诗:“暮春鸳鷺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宋  米芾 《阮郎归·海岱楼与客酌别作》词:“双双鸳鷺戏苹洲,几行烟柳柔。” (2).鹓鹭。比喻朝臣。 唐  钱起 《陪南省诸公宴殿中李监宅》诗:“壶觴开雅宴,鸳鷺眷相随。”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太宗 曰:‘卿状元及第,朕用卿作宰相,今日可谓荣归乡里。’因有诗曰:满朝鸳鷺醉中别,万里烟霄游子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兵》:“閫外拥貔貅,殿上趋鸳鷺。”参见“ 鸳鷺行 ”。 于阗亦作“ 于窴 ”。古 西域 国名,在今 新疆  和田 一带。《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东北则 乌孙 ,东则 扜罙 、 于窴 。”《汉书·西域传上·于阗国》:“ 于闐国 ,王治 西城 ,去 长安 九千六百七十里……多玉石。”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诗》之二:“檀槽岂出 龟兹 伎,玉笛非关 于闐 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