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醇醲造礼义,偷薄生夸毗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吕陶的《再和胡右丞视学》 全文: 参考注释醇醲亦作“ 醇浓 ”。1.酒味浓厚甘美。 汉 焦赣 《易林·艮之谦》:“黍稷醇醲,敬奉山宗。” 宋 苏轼 《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嘱戏用其韵答之》:“惟思近醇醲,未敢窥璨瑳。” 清 魏源 《江南吟》之八:“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醲。” (2).喻富贵尊荣。 明 徐渭 《涉江赋》序:“然合前赋而观之,诚见其嗜醇醲而姑言寂寞也。” (3).风气淳朴敦厚。 晋 左思 《魏都赋》:“不鬻邪而豫贾,著驯风之醇醲。”《旧唐书·儒学传序》:“ 高宗 嗣位,政教渐衰,薄於儒术,尤重文吏。於是醇醲日去,华竞日彰,犹火销膏而莫之觉。” (4).谓气味、滋味、韵味等纯正浓厚。 宋 文同 《读渊明集》诗:“文章简要惟华衮,滋味醇醲是太羹。”《春风》1981年第4期:“正因为这朵花在 关东 的土地上长大的,它才散发着那么醇浓的土香吧?”《北京晚报》1982.4.23:“她的演唱韵味醇浓。” 礼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偷薄浇薄;不敦厚。《后汉书·廉范传》:“ 建初 中,迁 蜀郡 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 范 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説。”《新唐书·韩琬传》:“ 贞观 、 永徽 之间,农不劝而耕者众,法施而犯者寡,俗不偷薄,器不行窳。” 清 薛福成 《庸庵笔记·史料三·庸闲斋笔记褒贬未允》:“呜呼!世风之偷薄久矣。” 媮薄:浇薄,浮薄。《汉书·刑法志》:“媮薄之政,自是滋矣。”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陈请终丧第二表》:“臣闻时方媮薄,劝人以孝;时方趋竞,劝人有礼。” 宋 司马光 《论以公使酒食遗人刑名状》:“臣恐忠厚之俗益衰,媮薄之风遂长,百司庶尹无所措其手足。” 章炳麟 《五朝学》:“济 江 而东,民有甘节,清劭中伦,无曩时中原媮薄之德。” 夸毗以谄谀、卑屈取媚于人。《诗·大雅·板》:“天之方懠,无为夸毗。” 毛 传:“夸毗,体柔人也。” 朱熹 集传:“夸,大;毗,附也。小人之於人,不以大言夸之,则以諛言毗之也。”《后汉书·崔駰传》:“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夸毗以求举。” 李贤 注:“夸毗,谓佞人足恭,善为进退。”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三:“如何夸毗子,作色怀骄肠。” 宋 梅尧臣 《张斯立遂州司理》诗:“去勿藉芳草,世俗多夸毗。” 梁启超 《变法通议》:“夸毗成风,惮于兴作,但求免过,不求有功。” 谄媚阿谀。 唐 顾况 《拟古》诗之二:“任彼声势徒,得志方夸毗。”参见“ 夸毗 ”。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