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尘劳无念了,般若即时还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明代吴士玮的《过景福庵》 全文: 参考注释尘劳(1).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无量寿经》卷上:“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南朝 梁 萧统 《同泰僧正讲》诗:“何因动飞轡,暂使尘劳轻。” 明 李贽 《复陶石篑书》:“此观世音菩萨与我此地,赏我此等人,故我得断此尘劳,为今日安乐自在汉耳。”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有境相应行心,有非境不相应行心;若广分别言,则有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 (2).泛指事务劳累或旅途劳累。 前蜀 李珣 《渔父歌》之三:“终日醉,絶尘劳,曾见 钱塘 八月涛。” 宋 秦观 《满庭芳》词之二:“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谁听。” 郭沫若 《<屈原>与<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样从 香港 回来的,在极端的险厄之后,尘劳未定,便委屈他来担任了这一次的苦役。” 无念(1).犹言勿忘,不要忘记。《诗·大雅·文王》:“王之藎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毛 传:“无念,念也。” 马瑞辰 通释:“传以‘无’为语词,但据《尔雅·释训》:‘勿念,勿忘也。’……《孝经》释文引 郑 注:‘无念,无忘也。’” (2).佛教语。谓无妄念。 唐 白居易 《对小潭寄远上人》诗:“借问不流水,何如无念心。” 唐 白居易 《晚起》诗:“北闕停朝簿,西方入社名,惟吟一句偈,无念是无生。” 般若智慧。佛教用语。通过直觉的洞察所获得的先验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识 即时当下;立刻。《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 宋 杨万里 《怪菌歌》:“数茎枯菌破土膏,即时便与人般高。”《红楼梦》第五二回:“ 寳玉 点头,即时换了衣裳。” 王统照 《山道之侧》:“越过 京绥路 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