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已动凝前旒,又隔充耳紞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杜范的《汤南万求诗赠别遂用其和韩总卿韵》 全文: 参考注释前旒(1).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悬的玉串。《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则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唐 柳宗元 《界围岩水帘》诗:“忽如朝 玉皇 ,天冕垂前旒。” 宋 曾巩 《洪范传》:“人之於视听,有能察於閭巷之间,米盐之细,而不知蔽於堂阼之上、治乱之几者,用其聪明於小且近,故不能无蔽於大且远也。古之人知其如此,故前旒蔽明,黈纊塞聪。” (2).指代帝王。 宋 苏舜钦 《哭师鲁》诗:“予才入册府,俄作中都囚。飞章立辨雪,危言动前旒。” 充耳(1).塞住耳朵。《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郑玄 笺:“充耳,塞耳也。言 卫 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清 钱谦益 《吴士熙授承德郎制》:“昔 有宋 青溪 盗发,比疆连壤,褎如充耳。” (2).指声音充满耳朵。 许地山 《七宝池上底乡思》:“你岂不闻这里有等等妙音充耳;岂不见这里有等等庄严宝相?” (3).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毛 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清 王夫之 《诗经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饰也。”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