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陈造的《再次韵呈林子长郎中龚养正寺簿》 全文: 荒学蹄涔易窥底,禄遫不应夹帝里。 昧为此役君定笑,当念平生意行耳。 过耳毁誉纷相半,曳裾袖刺何尝惯。 餬口未忘丐斗升,投闲正须问祠观。 归云倦鸟且罢休,镜中头颅盍反求。 小儿能耕妇能饷,老子卒岁良优游。 石友青云两君在,肺肝倾倒不自大。 还家犹可诧里闾,渠侬只博白眼待。
名句书法欣赏 过耳毁誉纷相半,曳裾袖刺何尝惯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毁誉 毁损与赞誉 《京都纪事》播放后,毁誉不一 相半各半;相等。《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草相半。”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知雇役之害,欲復行差役,不知差、雇之弊,其实相半。”《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不则一日, 贺司户 家人送 吴衙内 到来,父子一见,惊喜相半。” 曳裾(1).拖着衣襟。裾,衣服的大襟。 晋 陶潜 《劝农》诗:“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唐 王绩 《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诗:“曳裾出门迎,握手登前除。” (2).“曳裾王门”之省称。 唐 杜甫 《又作此奉卫王》诗:“推轂几年惟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明 蔡羽 《思田园》诗:“曳裾京华尘,徒自隳四支。”参见“ 曳裾王门 ”。 袖刺置名刺於袖中,以备拜谒时通名。 宋 林逋 《送僧休复之京师》诗:“到京当袖刺,馆阁尽名公。” 明 无名氏 《西轩客谈》:“有客曳长裾,袖刺謁豪閎;低头拜閽者,始得通姓名。” 何尝(1) 用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有“未尝”、“哪里”、“并不是”的意思 我何尝说过这样的话?(=我未尝说过这样的话) 历史的教训人们何尝忘记? 在那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何尝叫过一声苦? (2) 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 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工夫(=我很想去,只是没工夫) 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细菌又何尝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