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七夕篇》 全文:白月皎皎欲上弦,西风送爽侵帷筵。
 秋声秋色相婉娈,抚景策杖庭梧前。
 迢遥碧落横银汉,此夕双星得相见。
 脉脉盈盈一水间,经年话别情何限。
 桂宫云帐罢龙梭,羽盖初严欲渡河。
 天下人间两无异,惟有今宵秋思多。
 秋思绵绵亘今古,离愁渺渺迷处所。
 可怜罗幔暗惊秋,不比寻常乞巧楼。
 谁家砧杵伤独宿,何处边笳泪欲流。
 边笳砧杵断复续,恨比蛛丝萦万曲。
 仙人掌上露华寒,曝衣楼畔金飔肃。
 天鸡唱曙各东西,榆影茫茫路更迷。
 可知此夕双星会,便是当年古别离。
 
 参考注释边笳亦作“ 边加 ”。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边地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南朝  宋  鲍照 《王昭君》诗:“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唐  马戴 《边馆逢贺秀才》诗:“不堪吟断边笳晓,叶落东西客又分。”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二折:“牧马边笳,刁斗军中夜。”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四:“綺阁低迷空昔梦,边加凄切咽新愁。” 砧杵亦作“碪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南朝  宋  鲍令晖 《题书后寄行人》诗:“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 唐  韦应物 《登楼寄王卿》诗:“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宋  苏轼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诗之二:“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元  商衟 《新水令》套曲:“愁闻砧杵敲,倦听宾鸿叫。” 清  纳兰性德 《浪淘沙》词:“野宿近荒城,碪杵无声。” 蛛丝蜘蛛分泌物结成的丝。亦指蛛网。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宋  王安石 《寄慎伯筠》诗:“世网掛士如蛛丝,大不及取小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