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字禹玉,成都华阳人。举进士甲科,通判扬州。吏民皆少硅,有大校熳不谨,摔置之法。王伦犯淮南,珪议出郊掩击之,贼遁去。召直集贤院,为盐铁判官、修起居注。接伴契丹使,北使过魏,旧皆盛服入。至是,欲便服,妄云衣冠在后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谢。遂为贺正旦使。进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遭母忧,除丧,复为学士,兼待读学士。 嘉祐立皇子,中书召珪作诏,珪曰:“此大事也,非面受旨不可。”明日请对,曰:“海内望此举久矣,果出自圣意乎?”仁宗曰:“朕意决矣。”珪再拜贺,始退而草诏。欧阳修闻而叹曰:“真学士也。” 始,珪之请对而作诏也,有密谮之者。英宗在位之四年,忽召至蕊珠殿,传诏令兼端明殿学士,锡之盘龙金盆,谕之日:“秘殿之职,非直器卿予翰墨间,二府员缺,即出命矣。曩有谗口,朕今释然无疑。”珪谢曰:“非陛下至明,臣死无日矣。” 元丰官制行,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五年,正三省官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蔡确为右仆射。先是,神宗谓执政曰:“官制将行,欲新旧人两用之。”又曰:“御史大夫,非司马光不可。”珪、确相顾失色。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曰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帝尝欲召司马光,珪荐俞充帅庆,使上平西夏策。珪意以为既用兵深入,必不召光,虽召,将不至。已而光果不召。永乐之败,死者十余万人,实珪启之。 八年,帝有疾,珪白皇太后,请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哲宗。进硅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特辍朝五日,赙金帛五千,赠太师,谥日文恭。赐寿昌甲第。 (节选自《宋史·王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B.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C.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D.珪忧甚/不知所出/确日/陛下久欲收/灵武公能任责/则相位可保也/珪喜/谢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通过中央政府最后一级考试的人称为进士。 B.除丧,古代居丧期穿丧服。古时官员遇父母去世,须辞官守丧。期满后才可复职。 C.超授,升迁,亦指越等授官。“进知制诰”中的“进”在文中指“晋升’9‘‘提拔任用”。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封岐国公。所以他的死被称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珪担任扬州通判时,很多官吏和百姓都小看他,有个大校对他态度十分轻慢,王珪将他捉拿伏法。 B.王珪做事坚持原则。嘉祐年间确立太子,中书召王珪起草诏书。王珪认为须当面接受圣旨。得到仁宗答复才起草。被欧阳修高度称赞。 C.王珪妒嫉司马光受宠。他担忧司马光受宠而威胁自己的相位,于是听从蔡确的计谋让司马光不奉召,造成永乐兵败,死者十余万人。 D.王珪拥立哲宗受到优待。神宗患病,王珪请求拥立哲宗。王珪被赏官封爵。死时,哲宗特意停止上朝,追赠太师,赐予上等住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是,欲便服,妄云衣冠在后乘。珪命取授之,使者愧谢。(5分) (2)“曩有谗口,朕今释然无疑。”珪谢曰:“非陛下至明,臣死无日矣。”(5分) 参考答案 10、B 11、B 12、C 13、(1)到这时,使者想穿着便服进入,并谎称衣帽都在后面的车里。王珪让使者取来给他,使者惭愧道歉。 (2)以前有人进谗言,朕今天全部消除都没有任何怀疑了。王珪跪谢说:“不是陛下十分英明,我就活不了几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