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 《宋史·李蘩传》原文及翻译 |
释义 | 宋史 原文: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第进士,为隆州判官,摄绵州。岁侵,出义仓谷贱粜之,而以钱贷下户,又听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褚衣,亲衣食之,活十万人。明年又饥,邛蜀彭汉、成都盗贼蜂起,绵独按堵①。岁凶,先事发廪蠲租,所活百七十万人。知兴元府、安抚利州东路。 译文/翻译: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考中进士后,担任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当年出现灾荒,李蘩拿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并把钱借贷给贫民,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秸换米,他还做了粥和衣服,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第二年又是饥荒之年,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唯独绵州没有受到盗贼的侵害。年景不好,他事先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并免除他们的租税,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汉中长时间饥荒,剑外的军队在老百姓中买粮的情况特别严重。李蘩曾经单枪匹马地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老百姓之所以饥饿,都是‘军队强行购粮’害的呀。”说着就泪流满面。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于是)上奏朝廷,免去了“和籴”,老百姓非常高兴。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钱粮,后升任郎中。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四川每年买军粮,名为‘和籴’,实际是‘科籴’。”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各州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支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军队就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李蘩就写了“利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章十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但终究同意了他的建议。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老百姓免去了科籴,才知道有生存的快乐。正遇上丰收年,米价立刻降了下来,老百姓认为这是三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梁、洋一带的百姓绘制了李蘩的画像祭祀他。范成大由驿站传送奏章说:“关外麦子成熟,产量是平时的两倍,确实是因为免去了‘和籴’,民力稍微得到了缓解,才得以尽全力进行农业生产。”孝宗看了奏章说:“免去‘和籴’才一年,田野间就出现了这样的好景象,我才知道民力不能过分困乏啊。”朝廷提拔李蘩为太府少卿。范成大被皇上召见,孝宗首先问他:“关于粮食的政策可以长期实行吗?”范成大回奏说:“李蘩亲自负责这件事,我用自己的性命担保李蘩(可以做得很好)。”孝宗十分高兴,说:“李蘩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皇上正有意任用他,而李蘩也想上奏免除盐酒和买的弊病,以便把有害于百姓的事都除去。(李蘩)却恰在这时得了病,后来就去世了。起初,李蘩掌管眉州政事,考虑到吴氏世袭兵权一定会造成蜀乱,就在科举考试中设题说:“长时间把兵权交给一个人,没有不酿成祸患的。”吴挺因为这个很怨恨他。后来李蘩总管饷事,吴挺诬告他,说军队里的粮食很不好,孝宗拿这事问李蘩,李蘩拿样品呈给皇上。过了三十年,吴曦最终在四川叛乱,安丙杀了吴曦之后,常对人说:“我们在这里急得焦头烂额,有谁像李公那样有先见之明呢?” |
随便看 |
|
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共收录21229篇文言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文言文的释义及阅读试题,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