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警颖,有奇质。登进土,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李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快之。 以治行异等,内召当得谏省。无何,授山西道御史。公入台,感上知遇,于心所知无不言,于言所指无不尽。迨奉命巡城,而持斧埋轮,贵戚敛手。会有一珰sha6*人,公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贷,同列以近臣,怵公宜纵之。公愤然曰:“sha6*人者抵,吾知为朝廷守法而已。” 时建言诸臣摈斥殆尽,人无敢救者。公独抗疏辩论。疏入,夺俸一年.会一御史忤旨,上震怒。公申救,语多侵执政。执政大恚,不数日降旨镌san6*级调外任用。寻,革职为民。是时公方与僚友对弈,报至,从容罢局,无几微见词色。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梗。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为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癸亥四月,上念公劳苦边事,赐白镪文蟒以宠异之。会毛帅恃功暴横,满蒲昌城之捷,诞妄殊甚。公曰:“吾饰报而邀劝,挟同以欺君,父臣子义不敢出也!”于是布告东江,核其虚实;而毛帅嫉公如仇,唆谏官寻端中之。上不听。 是时,朝鲜废立之变又告.公疏请声罪致讨,谓“李珲,君也,伯也;李倧,臣也,侄也;君臣之分,天地大经,而以臣纂君,以侄废伯,谓王纲何?”奉旨体勘,倧悔祸伏辜。公又疏请行权怀远谓奴方欲西当令 犄角用命戮力殄扫以盖前衍时以为得策诏许之。朝鲜遂恪共助剿,以安厥位,皆公再造之也。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李官:法官。②巡城:职掌京城治安的御史。③持斧埋轮:指执法不惧权贵。④珰:指宦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警颖警:机敏 B.公论快之快:痛快 C.语多侵执政 侵:冒犯 D.漕艘多为所梗 梗:阻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一定要把词语的意思带入句子,把句子的意思带入文章,语义通顺才可以。 快:为……感到痛快。 考点:文言实词。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治行异等,内召当得谏省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受命 B 人无敢救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 / 赵王以为贤士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D.俘斩无数,虏为夺气/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文言虚词除了要熟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推断。常见的语境推断法、句位分析法、代入检验法、语法分析法等要熟练使用。 A.连词,因为;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代词,……的人。 C.介词,在 / 介词,被;D.介词,因<此> / 介词,为了。 考点:文言虚词。 10.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廉其状,捕而绳之,法不少贷,同列以近臣,怵公宜纵之。(5分) (2)于是布告东江,核其虚实;而毛帅嫉公如仇,唆谏官寻端中之。(5分) 【答案】 (1)袁公侦查到案件的实情,就抓捕并制裁了这个宦官,严格执法一点也不宽贷,同僚认为宦官是皇帝近臣,就吓唬袁公说应该放了他。 (2)袁公于是遍告东江地区,要核实毛帅上报情况的真假,毛帅像痛恨仇人一样痛恨 袁公,教唆言官寻找事端中伤袁公。。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1)“廉”“绳”“贷”“怵”各1分,流畅1分;(2)“核其虚实”“嫉公如仇” “唆”“中” 1分,流畅1分。 考点: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11.前贤评价袁可立“正直敢言,是晚明少见的干练之才”,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哪些事件可以证明? (写出四点即可) (4分) 【答案】为石昆玉伸冤,制裁sha6*人宦官,救忤旨御史,弹压登莱,声讨毛文龙,处理朝鲜政变。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认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是概括事件,不能和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混淆在一起。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