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 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
释义 | 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文言文,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不仅心灵得到升华,知识能力得到提高,性情也得以完善。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以文化精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初学文言文时会对文言、文章、文化、文学充满着好奇,会思索怎样的经典穿越千百年的历史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样使学生有了主动走进文言文的想法,但这毕竟只是仅有的意愿的萌芽,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会学文言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的职能是把学生引入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自己会学,汲取精华,乐在其中,乐而忘返有所收获,因而文言文课堂教学着力于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自己会学。 一、整体感知,培养语言认读能力 (一)认真做好预习,迈出自学钻研的第一步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真正的走进文言文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只凭借学生一时的好奇,一时新奇是不能转化为长久的现实的动力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让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文本。有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所以不认真预习,借于这些现象,为了让学生自己会学文言文,让预习不要让其再流于形式。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语文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利用书xia6*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文章大意,初步地整体感知,即使感知结果远离正确答案或过于幼稚,它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劳动所得。其次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对课文逐字逐句的讲解,避免学生觉得课堂会讲解而不认真预习的依赖心理,这样学生通过认真预习是可以扫除大部分语言障碍,当在预习中遇到困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课时便会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交流讨论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记忆会比较深刻,教师利用预习的手段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适量朗读背诵,发挥读的价值 学习文言文经典的方法,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因此学生熟读课文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经典名篇,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同时引导学生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把作者情感品出来,把学生的情感融进去,把文章的神韵悟出来,把学生的兴趣投进去,这样可以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学习名家所使用的精炼、准确、生动的词句,在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予以指导。 1、诵读的要求要合理 文言课堂会有一部分读的环节,教师在安排学生读的任务时,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应合理。学生在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时,诵读只需要读出简单的断句,文言文虽然有标点,但由于某些句子过长而需恰当的停顿,较长句子的正确停顿需要建立在理解文言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开始”让学生诵读文言文时,只要求读准字音,读准简单的.断句,在反复诵读和对文言文内容有所理解后,再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入情景,这时学生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进而融入其中,寻求情感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提出合理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其它文言文时也会模仿教师的要求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指导,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过程中自己学会如何学习。 2、让读成为发自内心的表达 让学生诵读不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真正理解文言文内容后带着情感去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仅在和文本对话,更重要的是在和作者情感的交流,去从内心出发体会文本作者词句中所倾泻的情意。比如诵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要读出作者提倡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会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其次要读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诵读《公输》既要读出墨子的劝说技巧,又要读出墨子反侵略的主张和认识到和平的珍贵。理解作者背后真正的情感,让诵读成为发自内心的表达。 二、理性认识,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 (一)把知识积累当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途径 中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旨在培养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还在于文言文知识的积累。积累主要包括:一是文化常识的了解;二是文言字词句和古代文体的掌握;三是文言文语感的形成。文言文中的知识体系有些庞杂,所以教师尽可能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更高效地使学生受益,让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方法,灵活的应用到自主学习其它文言文中去。 教师通常会重视文言文的背诵,向学生布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进行背诵这样的任务,有的学生则认为只要会默写就是完成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求,在教师的强迫下再去识记一些文言常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然而识记其实是文言文学习的最低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仅是简单的应付教师的要求,更重要的培养语感、教会学习方法,从而拥有独自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在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从头脑中顺利的提取、语感的培养这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疏通文句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虽然要理解古代作品内容,但它却建立在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乃至篇章大意的基础上,只有扫除语言障碍,才能达到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品读鉴赏的高度,因此疏通文句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通常教师会逐字逐句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就被动的接受而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现代汉语的规律与文言句式仍有一定的差异,逐字逐句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这样不利于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疏通文句,改变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这个单向不可逆的过程,使其成为双向的沟通,让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的记忆不再肤浅,通过“回译”的方式来实现。教师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利用书xia6*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后教师在课堂上翻译文言文,先要求学生将重点的现代汉语词语恢复还原成文言词语,再要求学生依据白话文将其恢复还原成文言文,这样双向的整合去确实要花费一些功夫,但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能力欠缺和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地讲解分析。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利于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掌握语言规律,熟悉语言特点。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从中吸取营养。 三、发展思维,培养鉴别与审美能力 文言名篇巧妙构思,独特立意,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文章脉络的发展、整体布局的精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领会鉴赏作者的独具匠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鉴别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应致力于熟读细品,文章读的过少,没有比较,无法领悟不同文章的意味与风格,那么鉴别与欣赏更无从谈起。如《荀子》中的《劝学》是典型的倡导抑恶扬善的修身文章;《论语》涉及了几乎所有为人处事的原则问题;《逍遥游》则体现想要寻求绝对的自由。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表达的观点,描写的景物,需要品读与回味才能鉴别和欣赏。超越语言的书面形式,深刻体会文字的内涵,领悟文章意味,从而真正赏析文言文深邃的精神世界。在语文课中,尽量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发表见解,将知识的掌握转化为鉴别与审美的能力,发展思维,使学生学的更灵活,学以致用,为他们智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
随便看 |
|
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共收录21229篇文言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文言文的释义及阅读试题,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