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孝子传并论 (唐)欧阳詹 贞元九年,某旅行虢州,税于村店,有yi6*党①先止焉:老翁一人,丈夫一人,妇人一人,孩幼两三人。丈夫出绢两疋卖,其囊裹衣服,非称有其绢者。视绢有字,乃故人郑师俭手题其名焉。问所得,曰:“来自襄阳。至临汉之北郊,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使与驴博驴。”问:“得姓名乎?”曰:“其人扶护亲丧回上京,不知姓名也。”某既占郑书,又知郑侍君灵榇②自南,当由彼而还也,意其必郑焉,不复问焉,各遵所往。 贞元十一年,获与郑遇,因道所见。郑歔欷为言之曰:“豫章之回,次南阳大泽。见一贫翁乘驴,驴甚瘠;一丈夫肩负杂物,可三十觔③;妻抱半岁婴孩,童稚驱行两人。山路初尽,始行陂泽。属久霖雨,泥水深,老翁瘠驴往往颠踣。丈夫则翁之子也,每见驴倒,掷其负,若泥若水无顾惜,扶抱洗拭,泪辄盈目。倒既数,悲不自胜,遂以所负置诸驴,而负其父。平田积雨,潦淖到胫。不至店舍,竟无憩歇。父在子上,殊自安畅;子在父下,亦尽欢心。父与子笑,子与父笑,如同乘高车,连辔逸骑,怡怡焉,欣欣焉。与之行止者三日,日无易日时。爱其事父母能竭其力也,又痛自欲竭力,已无其所。赠绢一疋,令与驴博驴,代以载父。其人将求驴者三店,知欲分路,却其绢曰:‘无驴可博,愿复本绢。’始嘉其孝,又贵以忠,为度一绢博驴未就,更与一绢,自此东西。足下之见,岂斯人欤?”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还以为“南阳孝子”。 论曰:负父信孝矣,而赠绢非孝欤?“唯其有之,是以似之”④。郑与南阳孝子偕孝矣。 【注】①党:本指亲族,此处代指家人。②灵榇(chèn):灵柩。③觔:同“斤”。④“唯其有之,是以似之”:语出《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称有其绢者 称:符合。 B.次南阳大泽 次:停留。 C.倒既数 数:屡次。 D.为度一绢博驴未就 博:赌取。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有yi6*党先止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丈夫则翁之子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遂以所负置诸驴,而负其父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 令与驴博驴,代以载父 敛赀财以送其行 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贞元九年遇见南阳孝子,事隔两年,仍然惦记着向故人求证这个一直存留在他心间的故事,希望能够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B.作者无论写孝子之孝还是写友人赠绢,意在表彰孝行,但为升华主旨,又将这种孝行上升到“忠”的层次,树立了“忠孝”的典范。 C.本文先以作者亲身见闻开篇,埋下伏笔,后以朋友口述完成整个故事情节,构思新颖,结尾“论曰”褒奖孝子并称赞郑君,恰到好处。 D.本文的第二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将南阳孝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某 以 如 其 人 所 行 是 难 能 也 是 亦 皇 唐 纯 孝一 人 焉 行 既 可 述 遂 以 郑 说 为 之 传 其 间 问 其 姓 氏 亦 不 知 何 许 人 实 于 南 阳 泽 中 见之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有闵吾父年老而所乘驴弱者,遗此绢。(4分) (2)足下之见,岂斯人欤?(3分) 参考答案 17.D 博—换取 18.C A焉—于此 B则—判断,就是 C而,负其父,而,承接。 战胜而得者,而,修饰,不译。 D以---连词,来、用来 19. B 上升到“忠”的说法,这是拔高。 20.(3分) 某以如其人所行//是难能也/是亦皇唐纯孝一人焉/行既可述 /遂以郑说为之传/其间问其姓氏/亦不知何许人/实于南阳泽中见之 错两处扣1分(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扣完为止。“//”处断或不断均不计分。 21.(7分) (1)(4分) 有个怜悯我父亲年纪大,并且所乘坐的驴子瘦弱的人,送了这些绢。 译出“闵”“遗”各给1分,译出“有……者”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2)(3分) 您所看见的(那个人),难道就是这个人吗? 译出“足下”给1分,译出“岂……欤”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