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 文言文常用习惯句式 |
释义 | 文言文常用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
随便看 |
|
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共收录21229篇文言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文言文的释义及阅读试题,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