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释义

文言文常见词用法


(1)动词①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①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沛gong6*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通披,动词。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1)名词。①草木的根。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①侵略。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②以兵器sha6*人。左右欲兵之。(《史记》)

(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1)名词。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经·周颂·载芟》)

②伯父。汝泊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⑥bà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韩非子·难四》)

(2)副词。表尊敬。若为河伯娶妇。(《西门豹治邺》)

(3)bǎi数词。通佰,一百。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论贵粟疏》)

(4)复合词。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2)zēng①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动词。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1)动词。①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③详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④明察,了解。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随便看

 

文言文经典名篇大全共收录21229篇文言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文言文的释义及阅读试题,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