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怎么写好看:
致良知书法图片
致良知历史词典解释
明王守仁理学用语。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发展而来。《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阳明全书》卷二十六)“致”有推极、恢复之意,“良知”即天理。宣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同上,卷二)。认为致自己的良知是致知,事事物物都得到理是格物。
词语分解:
- 致良知的解释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6*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 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 知的字典解释 知 zhī 晓得,明了:知道
历史知识推荐:月落万川
宋明理学术语。源出禅宗永嘉玄觉永嘉证道歌:“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意谓万川之月实为一月之体现。以阐述佛教“佛性”说。朱熹及其门人常借以说明“理一分殊”之道理。陈淳说:“总而言之,只是浑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