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恬不知耻 |
释义 | 恬不知耻历史典故 恬不知耻怎么写好看:
恬不知耻历史词典解释恬:安然。安然不知道可耻。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明史.曾同亨传》:“此中多暗修,非可概斥。即使阳假名义,视呈身进取,恬不知耻者,孰愈哉?”清.朱彝尊《宋京兆府学石经碑跋》:“崇宁初,籍党人,立石端礼门侧,蔡京复自书碑,颁郡县。彼张商英、周秩、杨畏之徒反复附和,恬不知耻。” 偏正 恬,安然,坦然。做了坏事还处之安然,不以为耻。唐·冯贽《云仙杂记》:“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杨沫《东方欲晓》1部:“‘哼! 夺人之爱,恬不知耻!’”周梅森《沦陷》:“倡导新秩序有功,竟恬不知耻地伸手要官,想做新设立的维新政府秘书长。”△贬义。常用于指厚颜无耻的人。→厚颜无耻 ↔温文尔雅。也作“恬不为耻”、“恬不知愧”、“恬不知羞”。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故甚其词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汉奸:“盖我军所用侦探,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述宾 谈吐时故意夸大,脱离事实。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汉奸:“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