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怎么写好看:
澶州历史词典解释
唐武德四年(621)分黎州之澶水、魏州之顿丘、观城等县置。贞观元年(627)废。大历七年(772)以魏州之顿丘、临黄二县复置。治顿丘县(今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清丰、范县及山东莘县部分地区。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州及顿丘县俱移治德胜北城(今河南濮阳市)。四年,移濮阳县于德胜南城(今濮阳市南)。二城隔河相对。此后,州或治南城,或治北城。景德元年(1004)辽、宋会盟于此,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熙宁六年(1073)废顿丘县(北城)。十年因水患,州与濮阳县均移治北城。崇宁五年(1106)升为开德府。金初复名澶州。皇统四年(1114)改为开州。州城临黄河,五代、北宋时造舟为梁,跨于河上,为南北交通咽喉。
词语分解:
- 澶的字典解释 澶 chán 〔澶渊〕a.古湖名,故址在今中国河南省濮阳市西;b.古地名,在今中国安徽省萧山市一带
- 州的字典解释 州 zhōu 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州县
历史知识推荐:文房四谱
书名。又称文房四宝谱。北宋苏易简撰。五卷。卷一、二为笔谱,卷三为砚谱,卷四为纸谱,卷五为墨谱。其纸谱是较为全面论纸的专著。清四库全书的子部·谱录和道光年间刊本学海类编·集余六中收录。光绪七年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