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伯起义历史词典解释
南朝梁时宣城(治今安徽宣城)农民起义。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宣城郡吏吴承伯以宗教为掩护,发动农民举行起义,起义群众攻破郡城,杀太守朱僧勇。吴承伯率义军进攻吴兴郡(治今浙江吴兴),队伍发展有二万余人。吴兴太守蔡博残酷镇压起义军,吴承伯英勇牺牲。义军余部转战到新安郡(今浙江淳安、安徽新安江流域一带),与官军顽强作战,打败新安太守谢揽的官军,相继攻克黟(今属安徽)、歙(今属安徽)等县。不久,起义军被官军镇压。
词语分解:
- 起义的解释 1.仗义起兵。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平阳公主 闻 高祖 起义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园 招集亡命以迎军,时谓之娘子兵。”2.指军队反正,以从义师。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 萧队长 接着说道:‘“中央军”插翅也飞不过来了,除非起义,投降,或是做俘虏,他们别想过来了。’”3.指显露文意。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一曰微而显,文见於此,而起义在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
历史事件推荐:国家主义派
国家主义是一种以抽象的国家概念来掩盖国家阶级本质的资产阶级思潮,最初产生于十八世纪的欧洲,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种表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国家主义以仇恨国际工人运动和共6*产主义为特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