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平仓 |
释义 | 常平仓历史知识 常平仓怎么写好看:常平仓书法图片 常平仓历史词典解释古代官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所设置的粮仓。始置于西汉宣帝时。五凤四年(前54),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因农业连年丰收,奏请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之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宣帝从其计。后边郡亦普遍设仓,谷贱时购入储存,谷贵时减价出售,名曰常平仓。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以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奏请将其废罢。隋开皇三年(583),于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设置,供京城用粮。唐初置常平署管理。贞观十三年(639)底,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等州皆置常平仓。永徽六年(655),又于京东西二市置之。显庆二年(657),京师置常平署官员。开元七年(719),于关内、陇右、河南、河北、河东五道及荆、扬、襄、夔、绵、益、彭、蜀、汉、剑、茂等州均置之,州置常平本钱,上州三千贯,中州二千贯,下州一千贯,由官府垫支。安史之乱后,仓制破坏。肃宗时,刘晏重整常平仓制。广德二年(764),第五琦奏准各仓置库以蓄本钱。建中三年(782),预置常平轻重本钱。因常赋不足,国用窘迫,所收之税,消耗殆尽,其事遂寝。元和年间,乃以天下州府所税地于数内十分取二,均充常平仓及义仓。宋淳化三年(992),始置于京畿;景德三年(1006),除沿边州郡外,全国普遍建立。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至二三千贯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价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间亦用作荒年赈济。景祐以后,由于常平积贮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其钱谷随时被挪移助充军费。熙宁二年(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仓法遂为所代。绍兴九年(1139),重建常平仓,恢复籴粜敛散旧法,但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状态。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定常平仓之法,不久废。章宗明昌元年(1190)复设。州、府、县各置仓,丰年增价籴粮,歉岁减价以出。明昌五年统计,共有常平仓五百十九处,积粟、米四千六百万石左右。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立常平仓,其制与金代略同。多数地区仅有其名,实无所蓄。明不置,而代以预备仓、济农仓。清地方官府自各省会至府、州、县均置。或兼设裕备仓,储备米、麦、谷、豆、高粱等,按大中小州县定额存储。所储粮米,一为官府购买,一为劝谕乡绅士民捐输。顺治十一年(1654),命各道员专管,每年造册报户部。十七年,规定春夏以平价出粜陈米,秋冬籴还新粮,如遇荒年,则按数赈济贫户。康熙十九年(1680),谕该仓粮留本州县备赈,后又议定江南各仓以七分存储,三分发粜。如仓粮发生霉烂,或仓房倾圮渗漏,由主管官员赔补,重者革职。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三农记书名。清张宗法撰。二十四卷。宗法字师古,四川什邡人。作者自称生长农家,终身畎亩。本书刊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占课、月令、耕种法、植树法、畜产、水产、农家杂事等六部分组成。除占课、效方、典故以及生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