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囫囵吞枣 |
释义 | 囫囵吞枣历史典故 囫囵吞枣怎么写好看:
囫囵吞枣历史词典解释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含糊地加以接受。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 “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 ●《朱子语类》卷三四: “道理……不是囫囵一物。” 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一: 有人说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曰: “……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押者曰: “你真是混沦吞却一个枣也。” 宋代朱熹认为,道理有条理,不是含糊之物。又,相传有个人听说枣子利脾而不利齿,他便将枣子囫囵吞下。 偏正 把枣整个吞下去。比喻在学习上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囵吞枣的念,囫囵吞枣的背。”△多用于学习态度方面。→生吞活剥 食古不化 浑沦吞枣 ↔循序渐进。也作“鹘仑吞枣”。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翻然悔悟翻:亦写作“幡”。很快醒悟过来。明史.海瑞传:“陛下诚知斋醮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 偏正 形容很快就彻底悔改醒悟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