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石窟历史词典解释
在今云南安宁市东十里小桃花村后洛阳山崖壁上。《清一统志·云南府》 载: 法华寺 “在安宁州东洛阳山。大理段氏建。中有遥岑楼,登之可览一州之胜。明杨慎以所得禹碑墨本,镌之岩石”。今寺已废。石窟开凿于大理国时期,共二十五窟。最大的造像是横卧于南崖龛内的卧佛,长4.25米,作曲肱而枕半睡状。东峭壁上的十八罗汉雕像,排列为上中下三层,大小不一,高在0.55—1米之间,姿态各异。由卧佛石龛向南曲折而上,在一崖壁上有明代学者杨慎释译的 《禹王碑》。
词语分解:
- 石窟的解释 1 ∶古时一种就着山崖开凿成的寺庙建筑,内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等敦煌石窟云岗石窟2 ∶山岩上的洞
历史地名推荐:露筋庙
在今江苏江都市西北五十里露筋村。宋米芾 露筋庙碑,言有女子露处于野,义不寄宿田家,为蚊所噆,露筋而死。但徐昂发 畏垒笔记 称,庙之所起,本以祀五代时路金,以先有德于兹土,故为立庙。后讹传傅会为露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