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普米族 |
释义 | 普米族历史知识 普米族怎么写好看:普米族书法图片 普米族历史词典解释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意为白人。藏族、纳西族称之为巴、博。史称西番、巴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宁蒗、维西、丽江、永胜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地。人口29721人(1990年)。源于古代氐羌族。其先民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甘、青一带,后沿横断山脉南下,迁徙至川滇边境。约在公元前七世纪以前,已分布在四川越西、冕宁、双源、九龙及石棉等地,为西昌主要民族之一。至明代已广泛分布在丽江、维西、兰坪等地;史称其耕山种田、畜多牛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清代,已普遍经营农业,畜牧业尚有一定的地位。操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一说羌语支),分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多居山腰。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亦信藏传佛教、本教、东巴教及道教等。多为一夫一妻制,婚后妇女有不落夫家习俗。解放前已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宁蒗地区尚有领主制残余。民主改革后,实现了民族平等,设立了民族乡,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均有所发展。普安卫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治今贵州盘县。属云南都司,后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二年升为军民指挥使司。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津长官名。隋代都水台所领下津属官,每津置四员,大业三年607罢。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