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绶怎么写好看:
黄绶书法图片
黄绶历史词典解释
绶即系印的丝组。黄绶指汉代官印的黄色绶带,亦用作低级官吏代称。西汉秩比二百石以上至五百石官吏,如小县长,小侯国相,县丞、尉等皆授铜印黄绶。成帝绥和元年(前8),长、相一度改为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故。东汉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亦用黄绶。
词语分解:
- 黄绶的解释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唐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
- 黄的字典解释 黄 huáng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
- 绶的字典解释 绶 (綬) shòu 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印绶
历史知识推荐:黔西府
明为水西土司地,隶贵州布政使司。清康熙五年1666,改土归流,以土司安氏故地水西置,隶贵州省。治今黔西县。辖境相当今贵州黔西、金沙二县地。二十二年降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