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多罗贝勒怎么写好看:多罗贝勒历史词典解释 爵名。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始定为宗室封爵。入关后定为宗室封爵之第五等,位长子之下,固山贝子之上。简称贝勒。 词语分解:- 多罗的解释 1.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 唐 杜甫 山寺诗:“吾知多罗树,却倚莲花臺。”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2.食器。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
- 贝勒的解释 1 全称“多罗贝勒”。满语,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逾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2 又见 贝勒,挺立不屈。
历史知识推荐:仪制令 唐时关于贵族官僚公私生活礼节的法令。如臣子对皇帝的各种尊称、朝参、表贺规定,对日蚀、月蚀、祥瑞事物出现时的措施,文武官按品级高下陈设,建立不同数目的门戟和家祠,乘不同式样的车,低级见高级官吏致拜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