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怎么写好看:
铜鼓书法图片
铜鼓历史词典解释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重器、乐器。年代约自春秋中期至清末不等。在东南亚国家也有发现。用铜铸造。形似坐墩,中空无底。鼓面平展正圆,中心有日光纹。少数鼓面边沿铸有蛙、鸟、龟、马、牛、骑士等浮雕。鼓身屈曲成胸、腰、足三段,层层花纹环绕,胸腰两边有弧形环耳或扁耳。大小不一,最大者面径160多厘米,高约70厘米,重300多公斤;最小者面径仅10余厘米,重数十公斤。原系统治权力的象征,用以传信和指挥军旅,并作祭祀的礼器及赏赐进贡的重器。明清以来,逐渐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至今犹为壮、仡佬、布依、侗、水、瑶、苗等民族所珍爱。

铜鼓
词语分解:
- 铜鼓的解释 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乐器,由用作炊具的铜釜发展而成,用铜铸造。也指铜制军鼓
- 铜的字典解释 铜 (銅) tóng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
- 鼓的字典解释 鼓 gǔ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
历史知识推荐:上海广方言馆
学校名。又称上海同文馆。清同治二年1863二月江苏巡抚李鸿章仿照京师同文馆章程在上海设立。设总办一人、总教习一人,初聘外国教习二人、汉教习四人。招收本地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之文童入馆肄业;课程有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