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历史词典解释
多听各方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只听一面之辞,就会昏暗不明。语出《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范祖禹《唐鉴》卷三引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郭沫若《蔡文姬》四幕:“曹操: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来是一点也不错的。”叶昌金《误解》(《长江日报》1993年2月11日):“所以对待人言也决不会偏听,而只能是兼听,‘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郭沫若《蔡文姬》:“曹操: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来一点也不错的。”
词语分解:
- 兼听的解释 1.广泛听取意见。管子·明法解:“明主者,兼听独断。”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书·董仲舒传:“广览兼听,极羣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 宋 曾巩 再乞登对状:“兼听广览,小能薄技,无所不録。”2.指并听多种声音。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如彼兼听,则溷於音。” 李贤 注:“兼听众声则音乱。”
历史典故推荐:对床风雨
同“夜雨对床”。苏曼殊致刘三书:“回忆秣陵半载,对床风雨,受教无量,而今安可得耶?” 见“对床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