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 (瑯) 邪山历史词典解释
又作琅琊山、瑯琊山。即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琅邪山。《寰宇记》 卷128滁州清流县:琅邪山 “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方舆纪要》 卷29滁州: 琅邪山在 “州南十里。晋伐吴,命琅邪王伷出涂中时尝驻此,因名。山谷深七、八里,下有琅邪溪”。北宋欧阳修有记。最高峰海拔317米。山中有唐建琅邪寺,宋建醉翁亭,及唐宋以来摩岩、碑刻数百处。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词语分解:
- 邪山的解释 佛教语。喻谬论。以高山譬况,故有此喻。 唐 刘禹锡 赠长沙赞头陀诗:“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峯。” 唐 刘禹锡 送慧则法师上都因呈广宣上人诗引:“行而宣教者,摧破邪山之支也。”
历史地名推荐:老竹岭村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老竹铺。清乾隆歙县志卷1都鄙有老竹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