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府怎么写好看:
三大府历史词典解释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执行皇帝命令。六部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同年,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词语分解:
- 三大的解释 1.指道、天、地。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拟兹三大,宾是四门。歷试诸难,咸熙庶绩。” 吴兆宜 注引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2.指君、父、夫。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五:“春秋张三大,治三细……三大:君、父、夫;三细:臣、子、妇。”
- 府的字典解释 府 fǔ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府库
历史事件推荐: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全称南山律宗。因创立者唐道宣住终南山,故名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后此派盛行,简称律宗。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鉴真把律宗传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