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持节怎么写好看:
使持节书法图片
使持节历史词典解释
汉代官吏奉使外出时,或由皇帝授予节杖,以提高其威权。魏晋以后,凡重要军事长官出征或出镇时,加使持节号,可诛杀二千石以下官员。皇帝派遣大臣执行出巡或祭吊等事务时,亦使持节,以表示权力和尊崇。隋唐亦作为皇帝赐以调度军事的符信。时诸州都督、总管、刺史,例加号使持节,以总军戎,然实际并不带节。唯节度使实有旌节,故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权任甚重。
词语分解:
- 使持节的解释 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 隋 唐 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 唐 永徽 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周书·王思政传:“ 太祖 乃以所授 景 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中书令、 河 南大行臺、 河 南诸军事,回授 思政 。 思政 竝让不受。”资
- 节的字典解释 节 (節) ji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
历史知识推荐:晋太康三年地记
书名。又名晋太康三年地志、地志、地记、晋太康地记。作者不详。五卷一说十卷。书成于西晋太康三年282。记载晋初十九州及郡、县建置沿革、地名取义、山水、物产、风俗,兼及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水经注、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