穵运历史词典解释
明代漕运制度之一种。各地粮仓出入漕粮皆有定数。如有改拨它镇者,即令坐派镇军领兑者给价,州县官督车户运至远仓。
词语分解:
- 穵运的解释 明 代差派平民为官府运输粮饷称为穵运。 明 焦竑 焦氏笔乘·安南:“又如西北边粮草,全赖 陕西 小民肩担驴驮,谓之‘穵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 宣府 、 大同 二镇,粮餉运道最苦。 嘉靖 末年,行穵运之法,山谷崎嶇,率三十石而致一钟,当事者忧之。”明史·食货志三:“凡诸仓应输者有定数,其或改拨他镇者,水次应兑漕粮,即令坐派镇军领兑者给价,州县官督车户运至远仓,或给军
- 穵的字典解释 穵 wā 同“挖”
- 运的字典解释 运 (運) yùn 循序移动:运行
历史知识推荐:元士
官名。1受命于天子之士。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郑玄注:“元,善也。善士谓命士也。”2王莽始建国元年9,更秩六百石为元士。新莽官制,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每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