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名县 |
释义 | 大名县历史地名 大名县怎么写好看:大名县历史词典解释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改广晋县置,为大名府治。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并入元城县。绍圣三年(1096)复置,属大名府。政和六年(1116)徙治南乐镇(今大名县南旧治乡)。金复还故治大街乡(旧府城),与元城县同为大名府治。元至元九年(1272)又移治南乐镇,属大名路。明洪武十年(1377)省入魏县。十五年(1382)复置,为大名府治。治所在大街乡(旧府城)。永乐九年(1411)复移南乐镇,属大名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因水患移治今县。 在河北省南部,东临山东省,南临河南省。属邯郸市。面积1045平方千米。人口74.8万。辖6镇、14乡(含1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大名镇。战国为魏武侯公子元之食邑。秦属邯郸郡和东郡。汉为魏、元城两县地,属魏郡。三国魏元城县改属阳平郡。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析馆陶县西部置贵乡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元城、平邑二县省入贵乡县,魏县省入昌乐县。北周建德七年(578年)贵乡县改属昌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贵乡县改属魏州,并为州治,六年析贵乡县复置元城县,析昌乐县复置魏县,两县均属魏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魏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元城县省入贵乡县,圣历二年(699年)复置,属魏州。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贵乡县改名广晋县,元城县改名兴唐县,魏州改兴唐府。晋兴唐县复名元城县,兴唐府改广晋府。汉改广晋府为大名府,乾祐元年(948年)广晋县改名大名县,为大名府治。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为北京。熙宁六年(1073年)大名县省入元城县,绍圣二年(1095年)复置,政和六年(1116年)徙治南乐镇(今县南)。金代大名县徙旧治。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宪宗二年(1252年)徙治府城,至元二年(1265年)重治南乐镇,属大名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县省入魏县,十五年复置,三十一年徙治元城县城(今大名镇)。永乐九年(1411年)又徙治南乐镇,属大名府。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魏县省入大名县,并徙治今大名镇,属直隶省大名府。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改属大名道,元城县省入。1928年直隶河北省。1940年魏县析出。1941年属晋冀鲁豫边区。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8年魏县省入。1960年改属邯郸市,次年复属邯郸专区,魏县同年复置。1968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划归邯郸市。地处河北平原南部,有漳河、卫河、马颊河流经。属南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有机械制造、酿酒、化肥、造纸等工业。邯常铁路及106国道、邯大、大和等公路经此。古迹有宋五礼碑、狄仁杰祠堂碑等。 词语分解:
历史地名推荐:喀鲁喀河又名喀咾哈河。即今蒙古国哈塔腊内河。从前杭爱省经布尔根省,东北流入图拉河。清一统志·喀尔喀: 喀鲁喀河 “源出翁金河北,土拉、鄂尔坤二河间平地,西北流百里许,转东北流三百余里,流入土拉河”。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