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历史词典解释
由波斯传入唐朝的琐罗亚斯德教名。又名火祆教、拜火教、波斯教。因拜光、火、日月、星辰,中国人以祆为火神、天神,故名。以《波斯古经》为经典。主张善恶二元。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死是恶端。崇信光明,反对黑暗。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唐初颇受重视,武德四年(621)建庙于西京(今陕西西安)布政坊,称祆祠。后两京续有所建,西部诸州随地皆有祆祠。会昌五年(845)武宗毁佛,该教亦受株累。历唐末、五代、两宋,祆祠仍有存者。
词语分解:
- 祆教的解释 1.即琐罗亚斯德旧译“苏鲁友”教,俗称拜火教。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 琐罗亚斯德 创。 波斯 萨珊 王朝奉为国教。其教创善、恶二元论,以火为善神的代表。 南北朝 时传入 中国 后又称“火祆教”或“祆教”。 唐 代曾一度于 长安 建祠盛行,并立官专管。 武宗 反佛后渐废不传。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火祆之神﹞其来盖久,至 唐 贞观 五年有传法穆护 何禄 将祆教诣闕闻奏。勑令 长安 崇化坊
- 祆的字典解释 祆 xiān 〔祆教〕拜火教,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崇拜火,今印度、伊朗还有信徒
- 教的字典解释 教 jiào 指导,训诲:教习
历史知识推荐: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图说附论
历歷 书名。近人卢彤撰。上、下两卷。自黄帝破蚩尤于涿鹿,晋文公破楚城濮之战始,至清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及左宗棠由陕甘进军新疆等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共四十四次,均绘有形势图,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