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书掌与折竹 |
释义 | 书掌与折竹历史典故 书掌与折竹历史词典解释《太平御览》卷四六6*四引王子年(嘉)《拾遗记》:“张仪、苏秦二人递剪发以相活,或傭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以题记,则以墨书于掌中及股里,夜还,折竹写之。二人假食于路,剥树皮为囊,以盛天下良书。每息大树之下,假息而寐,有一先生问曰:‘二子何勤苦若是而?’仪、秦共与言论曰:‘子是何人?’答曰:‘吾死生归于山谷,世论谓余归谷子也。’秦、仪后游学复逢归谷子,乃请其学术,则教以干世俗之辩,乃探胸中韦帙三卷,书言辅时之事。故仪、秦学之以终身也。” 战国时,苏秦、张仪同师鬼谷子,以游说显名于当世。他们二人在微贱时,学习十分刻苦,见到圣哲的文章言论,临时找不到书写的竹帛,便写在手掌或大腿上,回去再折竹誊写下来。后因用为勤苦致学之典。 明.萧良有《龙文鞭影》卷三:“张仪折竹,任末燃蒿。” 历史典故推荐:大泽礨空并列 大泽,大湖泊。礨空,小洞穴。二者相比过于悬殊。语本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新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悬殊之大,有如~。△多用于比较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