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大中丞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翼王殿之新设职官。乃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自置。
词语分解:
- 六部的解释 隋 唐 至 清 ,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秦 汉 之中央行政为九卿所分掌。 魏 晋 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曹便渐变为后来的部。 隋 初于尚书省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 唐 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 宋 沿袭未改。 元 六部归中书省管辖。 明 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沿至 清 末。
- 大中丞的解释 古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历史官职推荐:朝庭
同“朝廷”。汉书·冯奉世传:“四方饥馑,朝庭方以为忧。”参看“朝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