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缶雪耻 |
释义 | 西缶雪耻历史典故 西缶雪耻怎么写好看:西缶雪耻历史词典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秦昭王倚仗强大的国势,向赵强索传国之宝“和氏璧”。赵臣蔺相如带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得以完璧归赵。公元前二七九年,蔺相如随赵惠文王赴渑池与秦王相会。会上,秦王强使赵王为其鼓瑟,而秦王却不肯为赵王击缶(音fǒu,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相威胁,终于迫使秦王“为一击缻(同缶)”。从而为赵雪耻。 六国之中,秦在西方,故称秦王在渑池会上所击之缶为“西缶”。后以“西缶雪耻”为折服强敌,为国雪耻之典。 《文选》卷十晋.潘岳《西征赋》:“耻东瑟之偏鼓,提西缶而接刃。”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君王镜里头源见“好头谁斫”。指暴君覆灭。清 陈恭尹隋宫诗:“十年士女河边骨,一笑君王镜里头。”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