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怎么写好看:
 十六国书法图片
十六国书法图片
十六国历史词典解释
 时代名。西晋末至北魏初,中国北方及西部地区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从公元304年至439年一百三十六年间,先后出现二十四个各族割据政权。其中五凉(前、后、南、西、北)、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及成汉、夏共十六国皆有国史传世,北魏崔鸿遂因之合撰为《十六国春秋》。“十六国”之称始于此。十六国时期各政权兴亡概况如下表:
| 国 名 | 始主 | 民族 | 都城 | 历主数 | 起迄 (公元)
 | 灭于 何国
 | 备 注 | 
| 自 称 | 史称 | 
| 汉 (后改赵)
 | 前赵 | 刘渊 | 匈奴 | ①左国城 ②蒲子
 ③平阳
 ④长安
 | 四主 | 304—329 | 后赵 | 刘曜于319年改称 赵。
 | 
| 成 (后改汉)
 | 成汉 | 李雄 | 巴賨 (或说氐)
 | 成都 | 五主 | 304—347 | 东晋 | 李寿于338年改称 汉。
 | 
| 赵 | 后赵 | 石勒 | 羯 | ①襄国 ②邺
 | 七主 | 319—351 | 冉魏 |  | 
| 燕 | 前燕 | 慕容皝 | 鲜卑 | ①龙城 ②蓟
 ③邺
 | 三主 | 337—370 | 前秦 |  | 
| 大魏 | 冉魏 | 冉闵 | 汉 | 邺 | 一主 | 350—352 | 前燕 | 不在十六国之内。 | 
| 大秦 | 前秦 (或苻秦)
 | 苻洪 | 氐 | 长安 | 七主 | 350—394 | 后秦 |  | 
| 代 | 代 | 拓跋猗卢 | 鲜卑 | 盛乐 | 六主 | 315—376 | 前秦 | 或以拓跋什翼犍为 始主,不在十六国
 内。
 | 
| 凉 | 前凉 | 张祚 | 汉 | 姑臧 | 三主 | 354—376 | 前秦 | 或以张轨、张寔为 创始人,以西晋灭
 亡之年(317)为始
 年。
 | 
| 段部 | 徒何段部 (或段国、段
 辽、辽西)
 | 段日陆眷 | 鲜卑 | 令支 | 九主 | 约西晋 初—338
 | 后赵 前燕
 | 不在十六国之内。 | 
| 大秦 | 后秦 (或姚秦)
 | 姚苌 | 羌 | 长安 | 三主 | 384—417 | 东晋 |  | 
| 燕 | 后燕 | 慕容垂 | 鲜卑 | 中 山 | 四主 | 384—407 | 北燕 | 或以高云为后燕 主,则亡于409年。
 | 
词语分解:
- 十六国的解释 见“ 五胡十六国 ”。
- 国的字典解释 国 (國) gu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
历史知识推荐:中俄喀什噶尔西北界约
 即“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