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宠辱不惊 |
释义 | 宠辱不惊历史典故 宠辱不惊怎么写好看:
宠辱不惊历史词典解释原作宠辱若惊,意指人患得患失,故无论受宠受辱,都不免惊恐。后人反其意用为宠辱不惊。意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受宠受辱皆无动于衷。老子说,世人爱虚荣已达到惊恐的程度,把虚荣象生命一样看重。什么叫作6*爱虚荣以至于惊恐;虚荣本来就卑下,可是人们得到它,为之惊喜;失掉它,为之惊惧,这就叫爱虚荣以至于惊恐。 【出典】: 《老子》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例句】: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说是弄非并列 ①评论他人的是非。~是不好的。②搬弄口舌。那个人喜欢到处~,大家都很讨厌他。△贬义。△用于言说。 →说是道非 ↔言必有据 言之成理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