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侍中 |
释义 | 侍中历史知识 侍中怎么写好看:侍中书法图片 侍中历史词典解释官名。(1)秦代始置,即原丞相史,往来殿中奏事,故名。西汉为加官,凡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以至郎中,加此即可入侍宫禁。多授外戚、亲信、文学侍从、材武之士、武臣子弟等。侍从皇帝左右,侍奉生活起居,无定员,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武帝以后常授重臣儒者,与闻朝政,顾问应对,平议尚书奏事,为中朝要职。武帝末年因侍中马(亦作莽)何罗挟刃谋逆,令出居宫禁外,有事召入,事毕即出,虽尊显日甚,亲近则逊于前。王莽秉政,复令与宦官同止禁中。东汉为正式职官,秩比二千石,无定员。居首者称祭酒,不常授。职掌殿内门下众事,侍从左右,顾问应对,谏诤纠察,向公卿传谕御旨,皇帝出行则参乘骑从,名义上隶少府。多授硕儒,以备咨询。或用外戚,则“内干机密,出宣诰命”(《后汉书·窦宪传》)。章帝时复令出居宫外。东汉后期与给事黄门侍郎组成侍中寺,管理宫门内外众务。献帝时定员六人,与给事黄门侍郎出入禁中,入侍帷幄,省尚书事。三国魏、西晋置为门下之侍中省长官,员四人(加官无定员),三品、秩千石,常侍卫皇帝左右,管理门下众事,侍奉生活起居,出行则护驾;与门下其他官员同掌顾问应对,拾遗补阙,谏诤纠察,傧相威仪,平议尚书奏事,有异议得驳奏。或加予宰相、尚书等高级官员,令其出入殿省,入宫议政。东晋,南朝梁、陈为门下省长官,员四人。梁十三班,陈三品、中二千石。于侍从本职外,兼掌出纳、玺封诏奏,有封驳权,参预机密政务,上亲皇帝,下接百官,官显职重,时号“门下”,或以宰相目之。多选美姿容、有文才、与皇帝亲近者任之。陈亦用作亲王之起家官。北朝常总典机密,受遗诏辅政,权任尤重,时号“小宰相”。北魏初置四员,普泰间增至六员,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一品中,二十三年改为三品。北齐因之。北周则仅为加官,宣帝末置。隋代改名纳言、侍内。唐代复置,为门下省长官,员二人,正三品。掌审议封驳中书省草拟诏敕,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同为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地位尊崇。玄宗以降,不轻授人,而以门下侍郎主持省务。大历二年(767)升为正二品,名义崇高,罕议政事,仅在重大典礼中赞导礼仪。唐代中后期常加“检校”名义,用为褒赏功臣、藩镇的加官,号为使相。五代亦然。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先后改名东台左相、纳言、黄门监、左相等,旋复旧。北宋前期为二品寄禄官,无职事,作为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之兼官,号使相,不预政事,不签署朝廷命令,唯于除授官员的敕书末尾,存其官衔。元丰改制后,复为门下省长官,正一品,然因官高未尝除授,而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其职。南宋省。辽代为南面官署门下省长官,实际上多为重臣、封疆大吏甚至著名僧人的加官。西夏为辅佐国主的亲信贵臣,亦掌军权。金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立,然中枢政务实由尚书省主持,侍中为显贵尊号,熙宗至海陵王时,多由尚书左丞相兼任,然属虚衔,后随省废。元代未设门下省,唯于皇帝祭祀时,临时委任他官暂摄侍中,为礼仪官。(2)辽代借用汉官名所置北面官,又译“世烛”。北面诸帐司、北面诸宫、马群司、诸路群牧使司等皆置。(3)明代建文帝时置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左、右,位在侍郎上,正二品,成祖即位后废。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阎乐秦末人。宦官赵高之婿。曾任咸阳令。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率反秦义军攻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后,奉高之命乘二世斋于望夷宫之机,发兵围宫,逼令二世自6*杀。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