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止观 |
释义 | 止观历史知识 止观怎么写好看:
止观历史词典解释“止”,梵文Samatha (奢摩他)的意译,亦译作“禅定”。意为“止心不乱”,全神贯注。“观”,梵文Vipasyana(毗婆舍那)的意译。意为“智慧”。佛教名词。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观”在“止”的基础上,对特定对象进行“观想”,使认识符合佛教教义的要求。南北朝时期,北方禅学重禅定(“止”),南方般若学重义理(“观”),至天台宗始提倡“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并视其为最高修习原则。禅宗以“慧”为体,以“定”为用,将此修习原则的重点,引向对“心”的反省体验。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六辅三左辅、三右弼之合称。北魏泰常七年422五月,明元帝以疾避居西宫,命皇长子拓跋焘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以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6*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白马公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