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仁 |
释义 | 仁历史知识 仁怎么写好看:仁历史词典解释古代道德范畴。本指亲亲、爱人。《说文》:“仁,亲也。从人二。”源出《周书·金滕》“予仁若考”,认为顺于亲为仁,故有时“仁亲”连称。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以恢复周礼为仁,仍本《周书》以“亲”为“仁”之说,但又赋予新义,指出“仁”即“爱人”。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论语·阳货》),从而扩大仁之内涵,使之成为众德之统称。又以“能近取譬”、推已及人、行“忠恕”之道为“仁之方”(《论语·雍也》),使仁具有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等多层含义。战国时期,思孟学派本孔子之说,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又推之以治国,提出“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用德配仁、仁义连称,作为“仁政”之基本内容。墨子后学据墨子“兼爱”说,提出“仁,体爱也”(《墨子·经上》),实以“兼爱”为“仁”,反对儒家“亲亲”为“仁”。西汉董仲舒本孔孟之说,谓“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推而广之,谓“天”覆育、化生、养成万物“以奉人”即是“仁”(《春秋繁露·王道通》),以“天意”为“仁”。至宋,理学家发挥孔孟之说,不仅以仁兼包众德,为义、礼、智、信之统称,且以仁为产生天地万物之本原。周敦颐以“生”为“仁”(《通书》),程颢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仁篇》),朱熹则以“仁”“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仁说》),将仁提到宇宙本体之高度。至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批判改造儒家之仁说,赋予新的思想内容。康有为称“能爱类者谓之仁”(《大同书》),谭嗣同谓“仁以通为第一义”(《仁学》),就是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言仁,而与儒家论说相对立。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开皇三宝录即“历代三宝记”。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