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北议和 |
释义 | 南北议和历史知识 南北议和怎么写好看:南北议和历史词典解释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调停”下,清军与革命军首先在武汉停战。十月十九日(12.9)达成南北全面停战协议。二十八日清政府全权大臣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与南方各省全权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和谈”,谈判会议共举行五次。第一次主要讨论全面实行真正停战的问题。第二次主要讨论“国体”问题。伍廷芳代表南方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表示原则上赞成。后三次主要讨论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问题。英、美、德、俄、日、法等驻沪总领事对和议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与此同时,黄兴等在南方立宪派、旧官僚及革命派妥协分子影响下,派代表与袁世凯的代表达成秘密协议:确定共和政体;优待清皇室;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孙中山回国后,抵制议和妥协,主持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并出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授意唐绍仪辞职,中断了和议。但南北仍在暗中接触。孙中山在内外压力下作出让步,同意在清帝退位、袁氏赞成共和的前提下让位给袁。袁世凯遂用逼宫手段,胁迫清帝接受优待条件于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2.12)退位。次日孙中山辞职、二十八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以妥协而归于失败。 词语分解:
历史知识推荐:仇池山以山上有仇池得名。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其地四面陡绝,形如覆壶,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上丰水泉,有平地百顷,煮土成盐,故又称为百顷山。水经注称为“瞿堆”参见宋书·氐胡传及水经·漾水注。东汉末氐族杨驹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