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和下西洋 |
释义 | 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 郑和下西洋历史词典解释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公元1375——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时被阉入宫,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与副使王景弘奉成祖之命,率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二万七千多人,乘“宝船”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远航“西洋”,于永乐五年返国。以后又于永乐五年至七年、永乐七年至九年、永乐十一年至十三年、永乐十五年至十七年、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宣德六年至八年多次出海远航。最后一次从南京下关的龙湾出发,远达伊6*斯6*兰教圣地麦加。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到过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苏禄(今菲律宾)、满刺加(今马来半岛西南部)、古兰丹(今马来半岛东南部)、彭亨(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北部)、爪哇、旧港、南勃里(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榜葛刺 (今孟加拉)、柯枝、古里(今属印度)、忽鲁谟斯(今属伊朗)、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佐法儿)、阿丹(今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红海的亚丁)、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属索马里)、竹步(今属索马里)、麻林(今属肯尼亚)、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航行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葡萄牙人华斯哥·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每次出使远航,都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铜器、农具、丝绸、纻丝、金银等各类商品,与亚非诸国贸易,换回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盛情接待。很多国家在和他们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着郑和的不少遗迹。为纪念郑和,印尼中部一地,以“三保垅”命名,并建有“三保公庙”。泰国也建有“三宝塔”。印度古里建有纪念碑。我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都是为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叙途中见闻,对研究中外交往史都很有价值。 词语分解:
历史事件推荐:中法新约见“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