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路怎么写好看:
二十四路历史词典解释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分全国为二十三路,即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永兴军、秦凤、淮南东、淮南西、河东、两浙、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梓州、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九年,分两浙为东、西二路,共为二十四路;十年,两浙东、西二路复合为一。此后,续有并合分增,至元丰八年(1085年),复行二十三路制,崇宁四年(1105年),增设京畿路,又成二十四路。大观元年(1107年),分广南西路设黔南路;三年,复并黔南入广南西,仍为二十四路,至政和初,相沿不改。
词语分解:
- 二的解释 二 èr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 四路的解释 1.指军队进、退、左、右的运动路线。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善者:“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2.四方道路。 唐 汪遵 杨柳诗:“ 亚夫 营畔柳濛濛, 隋主 堤边四路通。”3.引申指四方,各处。泠眼观第四回:“后来无法,只好遣派龟奴鳖腿,四路邀请那些酸秀才到家。”
历史地名推荐:观音滩市
即今湖南祁阳县南二十二里观音滩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祁阳县图:县南有观音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