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河历史词典解释
唐代称金沙江滇、藏交界附近以上一段为犛牛河。唐樊绰 《蛮书》 卷2: “源出吐蕃中节度西共笼川犛牛石下,故谓之犛牛河。”
词语分解:
- 犛牛的解释 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 河的字典解释 河 hé 水道的通称:河道
历史地名推荐:虎忙岭
在今福建连城县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 卷98汀州府连城县: 虎忙岭在 “县西北,接长汀县。山岭高峻,登陟甚难,言虎过此亦仓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