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心平气和 |
释义 | 心平气和历史典故 心平气和怎么写好看:
心平气和历史词典解释心气平和。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荆公与先生道不同,而尝谓先生忠信,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官场现形记》三三回:“至于当差使,也说不到‘亵尊’二字。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的官,也不自今日为始了。这件事我碰着了,倒还是心平气和。”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四》:“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亦作“心和气平”。宋.苏辙《既醉备五福论》:“醉而愈恭,和而有礼,心和气平,无悖逆暴戾之气干于其间。” 并列 心气平顺,态度温和。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叶辛《山乡纪事》:“我曾不断提醒自己,要镇定沉着,心平气和地同舒吟讲道理。”邹韬奋《经历》:“秋桐文字的最大优点是能心平气和地说理,文字的结构细密周详。”△用于写心态。 常用于不感情用事。 →平心静气 ↔大发雷霆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也作“心和气平”、“心平气静”、“虚心平意”。 词语分解:
历史典故推荐:开汤网同“开三面网”。唐 李群玉湘阴县送迁客北归诗:“今日开汤网,冥飞亦未迟。” |
随便看 |
历史词典共收录349559条历史相关词条,可在线查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历史地名、历史官职等历史知识,是历史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