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 买书买画买古董方子何其多乎 |
释义 | 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 买书买画买古董方子何其多乎集句,清末民国讽喻联集,13字对联 对联全文上联: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 参考注释卖缺(1).亦作“ 卖闕 ”。出卖缺额的官职。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五:“部吏卖闕之弊,自昔有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藩臺又轻轻的説道:‘没规矩!’他听见藩臺又説了这句话,便大声道:‘没规矩!卖缺的便没规矩!’”《冷眼观》第五回:“这位藩臺大人,更是明目张胆的卖缺。” (2).出售市场上缺少的货物。《人民日报》1980.12.5:“做生意,就该‘市场缺啥我卖啥’,如果市场有啥我也卖啥,那么虽然不敢断言就一定要亏本,起码也是一桩没有特色的买卖。要把生意做活,就得搞一点市场分析,精于‘卖缺’。” 厘金即厘税。 郭沫若 等《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厘金以商贷为对象,在水陆通商要道和商业繁盛的城镇,设立局、卡,征收货捐。”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 端人正直的人。《孟子·离娄下》:“夫 尹公之他 ,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赵岐 注:“端人,用心不邪僻。” 宋 秦观 《贺吕相公启》:“繇是端人坌集,异党寖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富翁》:“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 若是[if] ——一般用在偏正复句中偏句的开头,表示假设,相当于“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应 若是似都管看待我们时,并不敢怨怅。——《水浒传》 他若是不去,我们就让别人去 古董(1) [antique;curio]∶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也作“骨董” 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水浒传》六十六回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拿来主义》 (2) [old fogey]∶称不合时代潮流、思想固执的人 死不开窍的老古董 方子(1) [batten]∶一种加强的方材,用以加固箱子、桶或篓筐的底,通常是木质的;在货运处理中用以承吊和加强的木方 (2) [lumber]∶树木采伐后经加工形成的长立方体木材 (3) [prescription]∶药方 (4) [formula]∶配方的统称 何其[how;what] 多么(多带有不以为然的口气) 何其壮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何其糊涂 |
随便看 |
|
经典对联大全收录11110副对联,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春联、挽联及其它经典对联的释义,是国学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