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道宗伊洛学宗闽一脉渊源承先启后 山似屏风湖似镜四时风月适性陶情 |
释义 | 道宗伊洛学宗闽一脉渊源承先启后 山似屏风湖似镜四时风月适性陶情名胜,无锡,15字对联 对联全文上联:道宗伊洛学宗闽一脉渊源承先启后 对联备注:(无锡:严笑题封翁园) 参考注释伊洛(1).亦作“ 伊雒 ”。 伊水 与 洛水 。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 伊 洛 流域。《国语·周语上》:“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韦昭 注:“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岭 。 禹 都 阳城 , 伊 洛 所近。”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 伊 洛 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唐 杜甫 《北征》诗:“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 伊 洛 ,当时意气尤骄矜。” 清 叶襄 《禹陵》诗:“泉源留俭德, 伊 洛 想神功。” (2).指二 程 理学。参见“ 伊洛之学 ”。 学宗《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布衣,传十餘世,学者宗之。”后以“学宗”指学术界的领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荀况 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一脉亦作“一脉”。1.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栢字》:“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 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许地山 《换巢鸾凤》:“ 和鸾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边,屋后一脉流水,四围都是竹林。” (2).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元 张养浩 《秋日梨花》诗:“只知秋色千林老,争信阳和一脉存。”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不知 孔子 教泽之远,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万万世之同守斯文一脉者。” 清 万玉卿 《潇湘怨·撰诔》:“到今日呵,知他一脉情肠,两下各千迴百折。”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娃娘 ﹞亦且认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涩。”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南门六家, 竹横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是《四书》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为一脉,为文之正统也。” (4).中医指一种脉象。《素问·阴阳别论》“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唐 王冰 注:“五阳谓五臟之阳气也。五臟应时,各形一脉,一脉之内,包总五臟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 渊源[source;origin] 源流,本原 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三国志·管宁传》 事物渊源 承先启后[inherit the past and usher in the future;to carry on the past heritage and open up the future] 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也说“承前启后” 屏风(1).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太宗 令 虞监 写《烈女传》以装屏风,未及求本,乃暗书之,一字无失。” 清 李渔 《玉搔头·抗节》:“只好算个画里鸳鸯,便做他屏风上的侍妾。” 茅盾 《手的故事》:“ 陆紫翁 和 周老九 挑中了右面那架屏风背后的好地方,悄悄说着话。” (2).即荇菜。又名凫葵,茎呈紫色。《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王逸 注:“屏风,水葵也。” 洪兴祖 补注引《本草》:“鳧葵,即莕菜,生水中,俗名水葵。” (3).中草药防风的别名。 四时(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风月(1) [gentle breeze and bright moonlight]∶本指清风明月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南史·褚彦回传》 (2) [matters concerning a love;seductive arts of a woman]∶男女情爱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红楼梦》 适性称心,合意。 汉 刘向 《列仙传·安期先生》:“寥寥 安期 ,虚质高清,乘光适性,保气延生。” 宋 苏辙 《寒食游南湖》诗之一:“适性逢樽酒,开怀挹友生。”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陶情(1).怡悦情性。 唐 贾岛 《和刘涵》:“陶情惜清澹,此意復谁攀。” 宋 王安石 《寄李士宁先生》诗:“渴愁如箭去年华,陶情满满倾榴花。”《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廷章 ﹞对 王翁 道:‘表妹之疾,是抑鬱所致,常须於宽敞之地,散步陶情,更使女伴劝慰,开其鬱抱,自当勿药。’” 清 洪昇 《长生殿·偷曲》:“逞风魔少年逸兴,借曲中妙理陶情。” (2).谓男女欢会调情。 元 张可久 《一枝花·携美人湖上归》套曲:“想当年 小小 ,问何处卿卿。 东坡 才调, 西子 娉婷,总相宜千古留名。咱两个谩相邀此地陶情。” 清 严虞惇 《艳囮》:“ 明 万歷 之末,上倦於勤,不坐朝,不閲章奏,輦下诸公亦泄泄沓沓。然间有陶情花柳者,一时教坊妇女,竞尚容色,投时好以博貲财。”《何典》第六回:“那男子并无怕惧,反喝道:‘我公子在此陶情作乐,你是甚么野鬼,敢来閒多管!’” |
随便看 |
|
经典对联大全收录11110副对联,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春联、挽联及其它经典对联的释义,是国学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