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聚首一堂杨柳东风初识面 垂丝万缕杏花春雨喜弹冠 |
释义 | 聚首一堂杨柳东风初识面 垂丝万缕杏花春雨喜弹冠理发店,11字对联 对联全文上联:聚首一堂杨柳东风初识面 参考注释聚首犹碰头;聚会。 宋 苏舜钦 《诣匦疏》:“然民情汹汹,聚首横议,咸有忧悸之色。” 明 曹学佺 《八月朔日予返白下》诗:“此别纷纷难聚首,天涯那许梦魂闲?” 清 查礼 《八声甘州》词:“有几番,天涯聚首;有几番,弹泪别西东?” 清 吴樾 《与同志某君书》:“前在 兽居村 聚首一日夜,彼此各抒所见。” 冰心 《庄鸿的姊姊》:“他在 唐山 工业学校肄业,离家很远,只有年假暑假,我们才能聚首。” 杨柳(1) [poplar and willow]∶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2) [willow]∶专指柳树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 古曲名,即“折杨柳”[a tune]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 东风(1) [easterly]∶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spring breeze]∶春天的风 (3) [driving force of revolution]∶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识面(1).相见。 唐 韩愈 《答张彻》诗:“首敍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宋 陆游 《赠应秀才》诗:“辱君雪里来叩门,自説辛勤求识面。”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河工奢侈之风》:“有为宾主数年,迄未识面者。” (2).见过面;熟识。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贄 居 忠州 十餘年,常闭门不出入,人无识面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看着路傍,专望一识面之人经过此地,便是救星。” 茅盾 《虹》五:“从未有过一个仅仅识面的男子对她这样地关切,这样地热心,并且这样地努力想博她的欢心。” (3).犹世面。《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呸!你这死不见识面的货。” 垂丝(1).下垂的丝状枝条。多指柳条。 唐 李白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垂丝百尺掛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 (2).指如丝的枝条下垂。 前蜀 李珣 《渔歌子》词:“柳垂丝,花满树。” (3).白发下垂。 唐 李绅 《发寿阳分司勅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诗:“休为建隼临 淝 守,转作垂丝入 洛 人。” 唐 白居易 《白鹭》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髮垂。何故水边双白鷺,无愁头上亦垂丝?” (4).指垂丝海棠。 宋 张元干 《念奴娇·丁卯上巳燕集叶尚书蕊香堂赏海棠即席赋之》词:“烧烛呈妆,传杯绕槛,莫放春归去。垂丝无语,见人浑似羞妒。” 杏花春雨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元 虞集 《风入松》词:“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 江 南。” 元 张翥 《摸鱼儿》词:“但留意 江 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 杨朔 《<东风第一枝>小跋》:“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 弹冠(1).弹去冠上的灰尘;整冠。《楚辞·渔父》:“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注:“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庆或敬肃等。 宋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今日散幽忧,弹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序》:“予乃弹冠拭目,拜而窥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内无 金 张 之援,外乏弹冠之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唐 襄阳 孟浩然 ,与 李太白 交游。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謁之。” 王闿运 《上曾总督书》:“故人朝升而良友弹冠,时相夕贬而党与并空。” (4).指为官。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宋 陆游 《忆昔》诗:“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参见“ 弹冠相庆 ”。 |
随便看 |
|
经典对联大全收录11110副对联,基本涵盖了全部常见春联、挽联及其它经典对联的释义,是国学研究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