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上丹霄 赠京兆府统军夹谷龙虎 |
朝代 | 元代 |
作者 | 丘处机 |
释义 | 原文感皇恩,承天诏,控西南。大门敞、高对烟岚。 双权再任,过期无代复登三。 晏然军国,事和平,灾割封缄。 年将暮,心归道,搜玄路,访清谈。 降尊宠、谦下无惭。 山人放旷,本来无得有何参。 但能慈忍,戒荒淫 诗词问答问:《上丹霄 赠京兆府统军夹谷龙虎》的作者是谁?答:丘处机 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感皇恩词调名。本 唐 教坊曲名。 天宝 十三载,改金风调《苏莫遮》为《感皇恩》。又名《人南渡》、《迭萝花》。其曲有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字等七体。皆双调。参阅《词谱》卷十五。 天诏皇帝的诏命。 唐 韦应物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诗:“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詔报蕃臣。” 唐 李嘉祐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诗:“气迎天詔喜,恩发土膏春。” 西南(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大门(1) 整个建筑物通向外面的主要的门 (2) 大族 (3) 接触、容纳、参加或欣赏的途径 向所有亚洲的苦难人民打开我们的大门 烟岚山里蒸腾起来的雾气 小山村被笼罩在烟岚里 过期(1) 由于迟缓而给予或被征收 必须付过期罚款 (2) 超过出版发行时间 一本过期的杂志 登三(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五帝之德, 汉 比为减;三王之德, 汉 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 呼韩 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 岱宗 ,咸五登三,追踪七十。”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高祖 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 太宗 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 冯浩 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晏然(1).安宁;安定。《庄子·山木》:“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唐 王昌龄 《风凉原上作》诗:“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严复 《原强》:“四海晏然,视邦国之颠危,犹 秦 越 之肥瘠。” (2).安适;安闲。《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樊英﹞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 茅盾 《一个女性》四:“她学会了怎样在可憎的人前晏然谈笑。” (3).晴朗貌。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天清晏然无云。” 军国(1).统军治国。《黄石公三略·上略》:“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后汉书·荀彧传》:“ 操 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皆与 彧 筹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五大臣》:“凡军国重务皆命赞决焉。” (2).军人控制的国家。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青年的九月》:“ 中国 的黄金少年企图变军阀为军国,这是枉然的。 中国 的劳动群众不但反对军阀,并且反对军国。” 和平(1) (2) 非暴力的;不通过战争方式的 采取和平战略 (3) 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 和平的环境 (4) 没有战争的 和平的方法 (5) 心平气和,和洽安宁;温和的;不猛烈的 药性和平 封缄包封;封缄标记。 唐 李适之 《大唐故法现大禅师碑铭》:“ 永淳 岁,有三婆罗门寄金银珠寳於师,復置牀簀而归西域。其后有贼劫房,惟此诸寳独在。出入三载,主乃东来,各以还之,封缄如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丁 督索甚急, 郇 即出旧物以偿之,而封缄如旧,尘已昏垢。”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廷寄》:“故一时机密事件,皆命军机大臣封缄严密,由驛传递,名曰廷寄。” 清 刘大櫆 《许游击墓志铭》:“﹝君﹞因究詰来吏,见其语支梧,又文移封缄有谬字,乃转帖县令毋遽发,而属其密以上请。” 归道(1).谓辞谢师职。《后汉书·桓荣传》:“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 汜 再拜归道。” 李贤 注:“归犹谢也。” (2).返回的路,退路。《六韬·虎韬》:“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 玄路(1).亦作“ 玄輅 ”。黑色的车。《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路,驾铁驪。”《吕氏春秋·孟冬》:“乘玄輅,驾铁驪。” 高诱 注:“玄輅,黑輅。”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玄輅既驾,轻裘斯御。” 唐 王起 《北郊迎冬赋》:“严飈絶玄輅之响,爱日动铁驪之色。” (2).谓升天之路。 晋 丘道护 《道士支昙谛诔》:“绵绵终古,曖曖玄路,妙缘莫叩,长寐靡寤。”《云笈七籤》卷九九:“请经若飢渴,持志如金石,保子飞玄路,五灵度符籍。”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清谈误国 尊宠(1).尊重宠幸。《墨子·号令》:“有能得若捕告者,以其所守邑小大封之。守还,授其印,尊宠官之。”《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甚尊宠 蒙氏 ,信任贤之。” 明 唐顺之 《都督沉紫江生墓碑记》:“且夫古者尊宠立功之臣,则或为之象 祁连山 、象 铁山 於其墓,以旌其烈於不朽。” (2).旧指妻妾或其外室。 清 李渔 《慎鸾交·赠妓》:“他从今日起,是 侯家 的尊宠,不是你家的令爱了,回去吧。”《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回:“现在看尊嫂如此举动,尊宠只好留在 汉口 ,同了去是不便的。” 谦下谦逊,屈己待人。《庄子·天下》:“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宋 陆游 《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而公色辞愈谦下。”《“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纪下编》:“ 中国 人民之和平谦下,力田自食者,固与一班腐败之官吏不相同。” 无惭亦作“ 无慙 ”。 1.无所惭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惭困翮垂。” (2).引申指不逊于或当得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枰中举国莫争先,女将驰名善战。玉手无慙国手,秋波合唤秋仙。高居师席把棋传,石作门生也眩。” (3).不知羞愧。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惟孜孜以安闲不扰为务,而不肯斯须就劳者,故圣人斥之为无惭人。” 山人(1) 指隐士 山人墨客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唐· 王勃《赠李十四》 (2) 旧称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方士 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揲蓍。——元· 罗国宾《罗李郎》 放旷豪放旷达,不拘礼俗。 晋 潘岳 《秋兴赋》:“逍遥乎山水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旧唐书·柳浑传》:“ 浑 性放旷,不甚检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余宝冈司寇诗》:“君本放旷士,我意亦安之。” 本来(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无得(1).犹无从。《论语·泰伯》:“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邢昺 疏:“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得,一本作“ 德 ”。参见“ 无从 ”。 (2).犹不许,不准。《商君书·垦令》:“无得为罪人请於吏而饟食之。”《汉书·朱博传》:“积受取一钱以上,无得有所匿。欺谩半言,断头矣!” (3).未能得以。《宋史·胡松年传》:“﹝ 张敌万 ﹞向在 淮南 诱敌深入,步骑四集,悉陷於淖,无得解者, 金 人至今胆落。” (4).无所得。《吕氏春秋·君守》:“君也者以无赏为赏,以无得为得者也。” 有何有什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几日试来那几日唱名?得意那不得意?有何传示、有何书信?”《水浒传》第五三回:“风过处,一尊黄巾力士出现,躬身禀復:‘我师有何法旨?’”如:有何不可;有何难哉。 慈忍佛教语。慈悲与忍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佛之所云寂灭,非虚静乎?安乐,非恬愉乎?慈忍,非濡弱乎?” 荒淫过分贪恋女色,纵情享乐 荒淫无耻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